已经有不少组织开始采取DAO的方式运转,但更多的人则抱着怀疑的态度:这种组织结构可能长久吗?它在经济上可持续吗?“效率”低下、流动性极高的DAO可能取代公司制吗?
面对这些怀疑,我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涌现——来解释为什么DAO必将崛起,并成为接下来这个时代最不可忽视的组织制度。
什么的效率?
图片来自 Ern Gan on Unsplash
失业大军与抑郁大军
根据中国政府在7月17日公布的数据,今年6月中国16到24岁青年的失业率为21.3%,每五个青年里就有一个人无事可做,但实际这个数字可能更高。中国不是个例。如今资本主义已经席卷全球,各国经济连为一体。我在周游世界时发现,高失业率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危机——全球的失业青年们都看不到未来的出路。
伴随着失业大军的是可怕的抑郁大军。在科技如此发达、高等教育如此普及的今天,令青年们难以接受的事情是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的结局是回家啃老。我在上海疫情的时候发现,在人们尚有积蓄的情况下,失业给人们带来最大的焦虑不是没钱生存,而是与社会断连。失去了“作”的机会,职业技能和社交关系在失业中慢慢荒废,让原本生活在正常轨道中的人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种自卑进而引发了人对未来的焦虑,变成了失眠和抑郁。我意识到,虽然金钱的回报十分重要,但工作的意义远大于金钱。工作关乎于人的尊严,以及人对自己和对社会的看法。
事实上,SeeDAO扩张最快的时候,正是在上海疫情封城的时候。那时候,不少互联网行业从业者陷入了失业状态,而大学生的offer也纷纷被鸽。当时还是Web3行业的牛市,大家把进入Web3行业当成了一个有吸引力的工作选项,但苦于找不到好的学习社区。刚好SeeDAO在这时充当了一大批人Onboarding进Web3的第一站,大家在这里相互教学、交友、讨论。令我很感动的是,大家还会讨论到自己生活中的困境,甚至是谈论到自己的抑郁。我很难想象这些场景会在公司里发生。而令我很费解的一件事情是,这些人如此优秀,有手有脚,有工作的热情、能力,也有帮助他人的心,但为什么他们被抛出了社会化协作之外?
这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危机时代,我们生活在系统性的失业浪潮中。之前,这个失业的比例可能是3%,我们对于那3%的人可以不闻不问,认为他们是社会的失败者。但是,当这个比例扩大到10%甚至是20%的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成为了这些人中的一员时,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些人,看待公司制呢?
我们不妨把这个危机放在一个技术跃进的时代图景里。一些人,例如OpenAI的创始人Sam认为,当越来越智能化的AI被投入市场,人类的工作会被大量消灭。他主张给人们发放UBI,解决失业大军的生活问题。
但我以为,仅仅发放UBI是不够的。如上面所论证的,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关乎金钱,我们还面临着失去社会化协作、与社会断连、实现自我价值的危险。领取UBI的生物不是没有,人类的宠物每天都在吃着我们给他们购买的口粮;有朝一日,人类也许可以每天一边领UBI一边吸食毒品,或是呆在一个小房间里孤独终老。但那是一种悲惨的生活。
人类需要”作“;我们不能只让公司成为”作“发生的主要形式。我们需要一种为人类所设计,能够恢复人们的社会连接、鼓励大家在一起进行社会协作,并在协作中找到自我价值的组织。如今这个时机已经来到。
为人设计的组织
我有一个暴论:流水线根本不是为人设计的生产流程,而仿照流水线搭建的金字塔式的公司制也绝不是为人设计的组织制度。
很明显,如果我们的工作环境是流水线式的,每个流水线上的角色都是被定义死,并且要求尽可能控制误差的,那么人类工作者的效率注定不如机器。自由意志让人天生就生活在种种偶然之中;在接受控制、服从命令这件事情上,即便是最可靠的人,也不如按照既定程序运作的机器。这一点,在AI横行的时代更加明显。
AI驱动的机器人正在替代工厂里工人们,在我看来这或许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本就不是人的工作以及工作方式。也许若干年后,当后人回过头来看我们20世纪和21世纪的这段历史,他们会反过头来叹息人怎么被安放在了专门为机器所设计的组织系统内,让无数人的灵魂在这里消磨,并且还运转了这样长的时间。
让我们思考为人设计的组织。与机器不同的是:首先,人具备心灵,如果所从事的事情违背他的良知或者长期忽视心灵的诉求,他会感到痛苦;其次,人生来有其天性,如果要强行扭曲他的天性要他做某件事情,例如要某个诗人去做流水线工人,其抵抗力会很大,会带来极大的效率损耗;其三,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在社会中通过行动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彰显自己的意义;最后,我们不应该忘记,为人设计的组织本来就应该以人为目的,而不是一味将人当作实现其他什么目的的工具。
由此看来,为人设计的组织需要照顾到人的社交需求和自我探索,关注个人在组织内的体验,而不仅仅是最后的产出结果。
涌现的力量
想象一下几种事物(我很喜欢观察它们)的共通性:
大海的波涛 漩涡 云雾中的大树 冥想后的人
它们的共通性就是涌现。
要理解一个为人类而创建的系统,就得理解我们与机器究竟有何不同,就得聊聊涌现的力量。
人来自自然。自然具备生命、能量,以及自我修复的能力。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感到十分惊奇:为什么一棵树被折断了枝叶,随后又可以自己生长;而人造出来的立交桥,当某个桥断裂了,这个桥无法长出来呢?
有些人会说,因为桥还不算智能。我们可以发明能进行自我维修的机器人。这样,等他们损坏的时候,这些机器人会自己修自己,它们的手就可以长出来了。
但我认为此事与智能无关。因为一个傻子的头发掉了,这些头发也能自己长出来,这种力量内蕴在傻子身上;而机器的手断了,假使它不去用外部生产的零件修复自己,新的机械手臂也不会白白长出来。我能感受到:“生命”或者“生的力量”来自自然,与智能无关。
我们的身体从自然而来。无论我们多么想成为一个机器人——或者说一个赛博格,但这永远无法改变我们的“原装身体”来自自然,它继承了自然中“生的力量“的事实。自然实在拥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凡来自自然的东西,例如一棵树、一只猫、一只蚂蚁……甚至是大海,它们都具有某种生长和自我修复的能力。这是人造物所不具备的。
作为自然的“造物”,我们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我们生活在某种整体或者关系中。我们的脚下踏着大地,头顶顶着星空。我们闻着空气中的气味,触摸着肢体所至的实在。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父母乡亲、朋友爱人……我们在自然和社会的网络中存在着,并用身体在体验”活着“这件事。而意义和感受则在我们”活着“的过程中涌现了出来。如果我们不再能涌现”意义“和”感受“了,我们就会变成行尸走肉。
自然的造物,仿佛一个彼此连接并不断涌现的系统。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描述。当你削掉了涌现的一角,它又开始从这个角开始新的涌现,继续生长。但如果你把整个系统都破坏掉,这种涌现就停止了——于是,它死了。整体的死亡也预告了局部的死亡,就像一个人死去后,构成我们肢体和细胞也纷纷死去了。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与人所属整体的其他部分,以及大家所共同构成的这个整体不是命令和被命令的关系,而是一种共在关系。这个世界诚然是不确定的,但却不是可怖的,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系统内丰富的元素相互影响带来的结果,就像无数水滴共在的大海总是波涛翻涌。而正是在大海的波涛翻涌中,一滴水确定了自己在波涛的上还是下,在海的中心还是边缘,在东边还是南边……没有了大海,这些根植于整体的“意义”无从指认,也全部消解掉了。
在这样的系统中,组织的“效率”与个体的“价值”是合一的,因为个人的价值也是在共在的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如果有明确的“组织”和“个体”的区分的话。但其实,在这样的世界中,个体反而不会常常感受到那种痛苦的与系统的分离感。他在共在中彰显出了自我,而不求与共在的割裂与分离,因而反而不会去追求那种只考虑自己的”价值“。(脱离了共在,我们其实无法去指认价值。)
不同的是,在公司中,这种分离感将会非常严重。”我只是在给老板打工。“”我是人肉干电池。“”傻子才对公司掏心掏肺,最后裁员的时候根本没人记得我。“”不要谈感情,给钱就好了。“大家的幸福往往建立在公司之外,例如一个消费的世界:”终于到周末了,我们去哪里玩好呢?“”我们去买最新款的LV包包。“”好开心!我买到了idol的最新周边!“但消费也不是一种直接与人建立连接的方式,它最终让我们空虚。于是分离无处不在,在分离中对个性的追求无处不在,但这种对个性的追求又时常让我们发觉自己的软弱、虚伪与虚无。因为,脱离共在、不需要建立连接、不愿意对生命承担责任、自言自语的个性其实是一种令人陶醉的幻觉。
我们需要尊重涌现的力量,并重视在涌现过程中随时与共在连接的感觉。在大多数时候,这是爱和幸福的来源。例如:你脑子中的灵光一闪;突然出现在生命中但让你觉得眼前一亮的人;心中某种挥之不去的直觉……尊重涌现就是在尊重人自己,因为这正是我们最终的运作方式。
旋涡
漩涡是一种持续不息、不断卷入参与方并且有明显能量中心的涌现。
DAO是一张网络,但好的DAO应该像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漩涡。而公司则往往像一个层层上涨的金字塔。具有生命力的漩涡意味着,身处漩涡之中的水滴发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能够自涌不息。
一个idea的形成和真诚的“发愿”很重要,它是漩涡的中心。它往往与创始人相关,但不必绑死这名创始人。漩涡一旦形成,可以从一个地方卷到另一个地方,可以从一个核心人物到另一个甚至一群核心人物。但形成漩涡的中心“力量”要很强大,那股能量不断吸纳、卷入、内化着外部力量,并维持着自身的发展。
被卷入这股漩涡的人,固然是因为那股强大的力量(例如创始人强大的感召力)而来;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能在漩涡之中发现和唤醒自己的内在能量。正是他们不断觉醒的力量,构成了漩涡源源不断的卷入能量;那些内在能量爆发的点会逐渐成为新的漩涡中心。在SeeDAO里,我已经看到了这样的一种漩涡中心移动的轨迹:最开始是发起人唐晗,后来是另一个发起人白鱼,再后来是kc、Rebecca、咖啡,再后来是Shawn,再后来是Ricky……后面则可能是Frozen……
中心总在移动,因为中心的能量可能会燃尽,同时别的地方的能量可能会崛起。但是,凡是被卷入过这场漩涡的人,相比起进入漩涡之前,他们的生命状态确确实实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公司制自上而下命令的结果,而是网络中不同因素相互影响后的表现。这种改变比起公司制来说更加真实,因为它直接指向了参与者个人的生命状态和意义体悟。
公司制以金钱为激励,以个人的时间作为燃料,它的能量源在于资本的不断增值。如果资本无法增值,这个能量源就断了,人就会慢慢散掉。但DAO的能量来源从某种程度上是“凭空”印出来的。它的原理是每个人身上本来就有强大的能量,只是因为没有在合适的场域被引燃。DAO的作用是提供一个让自身能量被引燃的场域,就像把一根木柴放入火堆,在合适的温度和关系下,这根木柴也会发出光亮。
漩涡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当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能量很好地协同在一起时,漩涡可能就会变得非常的大,大漩涡的里面又可能有很多小漩涡。——就像银河系和太阳系,太阳系和地球的卫星系统。其实SeeDAO呈现的状态已经是这样了(SeeDAO-公会-公会里的项目),我觉得这是DAO和公司制之间很大的不同。
漩涡一旦形成,就不再能受创始人控制了。——任何企图控制漩涡的人都会失败。明智的创始人只能试图去预测漩涡中心的移动,并在合适的时候对其施加影响。相比起一味提倡去中心化,高喊这个口号相比,我对“漩涡无法被控制”这一点更为满意。这意味着“去中心化”不再是一个乌托邦的意识形态,而是不得不遵守的治理规律。
我想到了老子在《道德经》里的所说的“上善若水”。在DAO的漩涡里,顺应比控制重要得多。
我想以“白读书店”为例来阐述我对漩涡的理解,这刚好是我最近一个月所经历的事情。
//
生成式主题,因“作”而“是”
参与者的主体性正是在参与漩涡的运动中生成的。不存在这样一种身份:公司规定,你是公司的P7级员工,你必须向领导汇报,要讨好和对齐,并且必须996……在DAO中,你的主体性一开始可能是稀薄的,因为你在漩涡的边缘。但是,当你越来越深入地被卷入其中;或者,你在漩涡中突然觉醒了自己的力量,对漩涡的运动方向发生了重大作用,这时候你的主体性就被突然加固,或者突然快速生长了。
记住,你始终生活在一张动态变化、运动的网络中。没有人能够决定下一步这张网络如何,但所有人的参与确实会让网络的状态在下一秒发生改变。此时,你的身份由你自己决定。它在你的个人选择和网络的整体运动中步步生成。
我想以SeeDAO的成员Shawn为例子,讲一讲我对生成式主体的理解。
//
KPI该怎么计算:直达目的
我已经在上文中提到了手段和目的的颠倒问题。现在,我想花更多文字来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已经生活在种种颠倒中。语言本来是心灵交流的媒介,为了帮助人更好触及情境与感受,当你通过语言到达了那个情境,理解了那种感受,语言的梯子就应该被撤掉。但很可惜,我们以语言为真。我们以GPT输出给我们的语言为真,但对身边动物痛苦的眼神不闻不问。
金钱本来是价值流通的媒介,帮助人们更好生活。但我们现在没有生活,只要金钱;甚至,我们以一个所谓的“诗与远方”为赚钱的借口,似乎目标清晰可见,但赚钱的过程却永无止尽。“当我赚够了钱我就去写诗”,但金钱永远无法满足,我们永远在赚钱的路上。我们永远也无法靠岸。
科技本来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给人类更好的生活体验。但突然之间,科技发展水平成为了衡量文明发展的尺度。科技沦为了本世纪最大的宗教,谁反对科技发展,谁就是在阻止人类文明进步,谁就是人类文明的罪人——即便科技已经快要置人类于死地。
更不用说GDP之于国家发展,考试分数之为学生教育,健康数据之于人体状态……我们的目的不断被媒介和手段僭越。
人类总是尝试给他的目的寻找一条长长的路经,然后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方向迷失。
“我还没有足够的钱。”“我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我不够理性。”……
最高的效率就是直达目的;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那最高效的事情就是去寻找自己的方向与目的,否则会陷入盲目的努力。
在公司制我们往往无法直达目的。但在DAO中我们可以。如果在DAO中我们还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又去哪里做?
如果你想写诗,你就去写诗;如果你想给大家分享电影,你就去给大家分享电影;如果你想约什么人一起吃冰淇凌,你就约他一起去吃冰淇凌。直面心灵,付出行动,并承受行动带来的快乐和痛苦,这是最快的直达目的。
在颠倒的道路上行走的越远,行走的效率越高,最终也越迷惘。
我建议参与者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评价一个组织的效率:可以先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考察一个DAO,再结合自己的自身状况,写下自己想要在这个组织内想要完成的愿望清单(例如:找到一个好朋友;学会用GPT;赚到1000块钱等)。三个月后再回过头来,看自己写下的愿望是否实现了,或者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一个愿望也没实现,那看来你在这个组织中效率低下,或许该考虑离开。
如果你觉得这个组织对你个人有益,可以在三个月后,再审视一下你的人生目标。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可以问自己加入这个组织是否让你对自己的人生更清晰了;如果你已经有了,可以问自己加入这个组织是否让你离自己的人生目标更近了。这都是评价一个组织有没有让你浪费时间许多生命的方式。
DAO的竞争:人心
感谢密码学,也感谢区块链。我们有生之年终于有了这样一种组织形式:一种不能从物理层面直接消灭的组织形式;或者,一种以暴力手段消灭的成本远高于让组织消灭的收益的组织形式。
当一家公司足够巨大时,这家公司可以轻易挤垮另一家公司,或者吞并另一家公司;但大的DAO往往很难干垮自己的竞争对手。因为DAO并不仅仅遵循资本的逻辑,它还遵循社区的逻辑。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愿意继承这个DAO的历史,并且愿意为这个DAO的存续付出自己的努力,扩大它的共识,这个DAO就不会消失。
一家公司的老板可以决定,是否要关停一个公司,或者卖掉一个公司,而且决定的做出往往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可以决定是否关停一个DAO,或者卖掉一个DAO,除非社区以某种合法机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然而,即便社区以某种合法机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例如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表决,赞成票超过二分之一),选择让某个DAO死去,如果社区中还有人持有反对意见,想要继承原来DAO的历史,并且在原社区中具备号召力,那么新的社区便可以分叉旧的DAO。即便社区投票通过决议将DAO卖掉,如果买主无法凝聚社会共识(设想孙宇晨购买了某个DAO),原社区成员又可以很轻易地在社区KOL的号召下集合起来形成新的社区,那么收购的意义便会大打折扣。
如果某个DAO人心尽失,核心成员不断出走,并且缺乏新成员的加入和流入,以至于最后没有人愿意去同步这个DAO的历史账本,那么这个DAO就会消亡。因此,DAO的消亡和延续往往是一个社区内部问题,而不是外部打击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当内部紧密的情况下,外部打击可能会不断强化社区共识,而不是削弱它。如中国古话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AO往往亡于内部治理,而不是外部打击。
某种意义上,DAO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聚集。和公司制不同的地方是,人们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加入或者退出一个DAO。那些无法激发他们的场域,他们可以快速退掉;那些他们不认同的人和理念,没必要虚伪地附和。人们可以退出一个漩涡,加入另一个漩涡。当某个漩涡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这个漩涡就慢慢消亡了,或者被别的漩涡吃掉了。这个消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暴力的过程。
总之,由于DAO是一个跨越地域的组织,所以很难从物理层面彻底消灭它,也很难仅仅以资金链断裂而挤垮它(除非这个组织凝聚在一起的目的就是为了钱);DAO死亡的唯一原因是没有人愿意继承这个组织的历史,并维持其公共账本。因此,对人心的争夺将成为DAO的主战场。
我期待看到更多基于趣缘的DAO的出现,也期待DAO之间展开良性竞争,产生更多鼓励每个人挖掘自己潜能的组织,最后形成美美与共的局面。
对DAO工具的思考和展望
最后我想谈一谈DAO工具。
在2023年的DAO HongKong会议上,我提到过DAO和DAO工具的相互促进。DAO必须基于一定的DAO工具来展开组织,因此在实践中DAO的组织架构受到了DAO工具的制约,而DAO的实践又反过来推动了DAO工具的演进。
DAO的实践已经有8年的历史了。在2023年的ETH Denver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DAO工具,但比较可惜的是,这些DAO工具往往不是为一个涌现的系统而设计的,而是将Web2的产品加上区块链的技术改造而成。例如,Web3化的微信、推特、钉钉等。现如今,不仅有不少一体式(涵盖财务管理、投票和提案系统等)的DAO管理工具,还出现了许多的垂类工具。但大家都缺乏用户。
为了获得用户,DAO工具项目方们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系统,定义出了各种让大家获得token的行为。然而这似乎并没有带来实质意义上的用户增长,反而助长了羊毛党的盛行。那些获得了一线资本投资的DAO工具,会有羊毛党盯着去刷数据,以期在发币时获得项目代币的空投,但他们不是真正的用户。还有一些项目方,为了获得真正的用户,拿出融资款作为奖金,鼓励用户去他们的平台创建DAO,但效果不如人意。
或许,有生命力的DAO根本就不应该是公司制的区块链化?如果项目方按照那些其实没有太强生命力组织的模样去打磨工具,那是不是离成功太远了?也难怪那些最前沿的DAO组织都在自研DAO工具,例如之前的BanklessDAO、FWB、Nouns DAO,现在的Cabin DAO等。
又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想象一个基于涌现系统而构建的DAO工具。我不是说把Web2的产品和管理工具改造后直接变成DAO工具都会失败,但尊重人创造力和生命涌现特性的DAO工具似乎更具吸引力。想想看,这样的DAO工具上可能不断诞生漩涡一般的DAO,而这样的DAO会席卷更多真实的用户加入。
我对那些试图在Web3构建公司制管理工具的产品不太感兴趣。我不是产品经理,也不是开发者,而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诗人。我想呼唤出一种更具想象力的DAO工具:鼓励创造而不是为了控制,顺应生成式主体的需求,并且懂得留白。
要创造出这样的产品也不能脱离实践。如今在SeeDAO,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实践基础和需求。就像许多DAO工具曾围绕着BanklessDAO和FWB被开发出来一样,希望这样的DAO工具能在SeeDAO诞生出来吧。
作者 | 唐晗
排版 | T1NG
审核 | 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