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 CyberConnect V3如何带来Web3 Social的Mass Adoption

元命题:是技术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变迁,还是社会形态的变迁要求采取了某种技术?
Article cover

区块链与DeSoc的因果之辨

                     ——来自行动者网络的视角

元命题:是技术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变迁,还是社会形态的变迁要求采取了某种技术?

DeSoc与区块链的发展应运而生。我们已经习惯了DAO和其他链上社区的存在,这些新的组织形式尝试以区块链为媒介,确定人的身份、定义人的关系、记录人的行为、体现人的声誉,以此构成链上社交网络,或被成为DeSoc的一种存在形式。

DeSoc这一概念被讨论,源于Vitalik合作撰写的论文《Decentralized Society: Finding Web 3’s Soul》。文中指出,加密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用于表达金融交易的复杂且开放的生态系统(链上CeFi和DeFi),然而,金融交易的经济价值是由人类及其关系产生的。由于 Web 3 缺乏代表这种社会身份的原语,因此它从根本上依赖于非常集中的 Web 2 结构(如OpenSea、Twitter、Discord、Coinbase、Binance等中心化平台)。用户,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缺乏Web3的原生身份——具有主权的、不受第三方平台干预的链上身份基建——这不仅是由于Web2本身网络效应带来的迁移壁垒,更是由于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此前对任何用户都并不友好。

随着DAO与Web3的潮起潮落,仍然坚守的人们逐渐习惯于这种约定俗成的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和改良。Crypto-native的人们往往从金融和技术的角度解读Web3应用,但对于Web3 Social应用而言,这两个维度还远远不足以解释全部。我们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以CyberConnect V3为例,探讨链上社交的迷思。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存在因果的辨析。

技术决定论者这样说:区块链的诞生创造了DeSoc的可能,塑造了一个更公正、自由的组织形式。这么说看似没错,但有拿着锤子找钉子的感觉。在这样的逻辑下,Web3 Social应用几乎都成为了一种冗余的社会实验,且参与者对其没有丝毫决定权。

技术反映论者这样说:社会具有去中心化的需求,因此选择区块链加以阐释。这么说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技术作为工具,成为人传递自身意图的被动媒介。这么说也是片面的,因为区块链的技术特征显然影响了我们对于DeSoc的解释。区块链带来了安全、不可篡改、资产化的好处,也带来了冗余、低效、过度金融化的弊端。因此,DeSoc的信仰者和建设者们势必与这样的技术特征相互动,创造出基于区块链的更人性的社交应用。

考虑到上述两种常见观点的片面,我们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 ANT),以从一个动态的(dynamic)、互动的(interactive)的视角诠释区块链与DeSoc的关系。

ANT认为,任何既定的社会现实都是一系列复杂关系互动的产物。在这些复杂关系网络中,既存在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行动者,也存在一切非人类行动者(例如技术、人造物)。当一个网络中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组成“联合”(associations)以后,一个既定的社会场域才得以构型(Latour, 1987)。

对于区块链和DeSoc这个案例而言,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Web3 Social产品作为一种人造物,与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建设者们一起,共同形成了我们眼下见到的DeSoc形式。在这些产品的探索之中,我们能看到技术与人的互动——它并不是让人为了技术削足适履,以“去中心化”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产物;也不是完全忽略技术发展,对区块链为社交带来的增益视而不见的保守视角。在CyberConnect V3中,我们看到了人对技术的改良与技术对人的塑造的同时进行,通过账户抽象达成的chainless与gasless体验,让区块链不再成为用户体验的掣肘,而成为默默守护与留存的通用身份基础设施。

追问"我"是谁

             ——人的本质与社交产品的元命题

我们已经习惯了“社交”(Social)这个词的存在。但什么是社交,如何定义“我”?“我”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还是一切行为的结果,是社会给予的声誉符号,还是身份证上的唯一代码?

有许多方式可以定义“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及: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往往被再简化,成为我们熟知的名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段话实则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抽象本质论,希望回归人的具体性,即社会关系的总和(ensemble,这里翻译成合集更合适)。这种”社会关系“,包括人际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宗教/意识形态/文化的关系、人与社群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交互的、相互影响的,因此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综合的形成(generation)。

如何定义人,是任何社交应用的元命题。哲学上不同的定义方式,就会造就工程学上不同产品的设计思路:

有时我们将人的本质定义为其创造的内容,Twitter、TikTok等媒介正是这样定义人的形象的,因此产生了内容创作者,这样的平台被我们称为内容社交平台。

有时我们将人的本质定义为其具有的人际社会关系,WhatsApp、微信等媒介正是这样定义人的形象的,因此这些应用往往强调即时通讯和通讯簿式的好友关系,被称为即时通讯应用。

有时我们将人的本质定义为其客观信息的综合,即profile,LinkedIn、Tinder等媒介正是这样定义人的形象的,这些应用往往有“简历”性质,诉诸客观信息与过往的经历展示。这样的看法将人物质化了,

有时我们将人的本质定义为社会对其的评价,如ratemyprofessor,这种人的声誉系统往往涉及伦理问题。尽管建立类似的声誉机制是Web3 Social的一个常见思路,但这种针对个人的大众评级系统具有被滥用的可能性,只需看tripadvisor、google map、大众点评等rating app便得以知晓。声誉的资本化是危险的,意味着可以在符号资本上用金钱施加影响,我们应当警惕互联网和Web3成为经济资本的合谋,让社会“资本化“(capitalized)。

有时我们将人的本质定义为其行为的集合,这在Web2中体现为算法推荐机制,根据用户行为划分用户画像。在传统世界中,这是一种资本的物质化客体(大型互联网平台)对个体”施加“(impose)的分类,而不是个体本身对自己的定义和显示。Web2的行为定义方式是客体化的,将用户当作可供归纳、客体化、物质化的对象;而Web3的创造性之处,在于将行为定义的人通过链上行为证明的方式主体化,作为个体对于自身的表达。

于是,基于区块链与行为证明的适应性,DeSoc的创新诞生了。我们尝试用链上行为去定义一个人,并且让用户自己掌握对身份的定义权和展示权——这一分野就是Web3的“协议”与Web2的“平台”的区别——前者提供主体性发展的场地,而后者则将用户视为承载数据的客体。

我们用区块链追溯人与他人、与内容、与组织、与活动、与物体的互动,并借此创造一个链上的身份、社交、内容体系,这也会是包括DeFi、GameFi、Metaverse等在内的数字应用的基础——一种完全存在于链上的、主体性的对人的定义系统——人可以作为主体用链上行为对自己做出定义。基于这种去中心化的、共享且同时自有的身份与社交系统,我们得以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赛博世界。

账户抽象与 Web3 Social 推动 Mass Adoption

                               ——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视角

当我们回归技术本身,却会发现区块链安全但冗余的特性正在阻碍社交基建的推广。为了避免Web3 Social沦为昂贵的技术实验,让技术与人性在彼此探索中相互成就,成为了Web3 Social应用的主题。

所谓账户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相对的是账户复杂性(Account Complexity)。所谓复杂,是指用户必须理解组件如何工作时才能安全、有效地使用钱包。现在的EOA钱包体验只能服务于专业的、对区块链有相当了解的用户,如:
1.  交易可行性:用户需要自己判断交易是否可以完成、用多少gas fee才能保证以多快的速度完成
2.  Gas fee:不同的链有不同的原生代币,在Layer1和Layer2之间也需要相互转移原生代币,才能正常使用
3.  操作冗余:与Dapp的交互常常涉及多次授权、交易,每次交易都需要签署和发布
4.  跨链:用户需要手动切换钱包所在网络以应对不同链上的Dapp的需求
5.  密钥管理:用户需要用恰当的方式保存或记住私钥/助记词才能登陆自己的钱包,一旦丢失无法进行恢复
6.  欺诈:用户需要为自己的操作完全负责,很容易因一时疏忽将资金被发送到欺诈或不正确的合约地址
这些问题在Web2应用中很少存在,因为Web2的运行逻辑是基于对中心化平台的信任,由中心化平台设置程序代替用户考虑复杂的底层问题,让界面(Interface)不依赖于其实现(Implementation)。
因此,一种简单的二元论点似乎甚嚣尘上:Web3是冗余的、小众的、属于极客的,去中心化必然导致用户体验难度陡增,因此不如回归Web2,继续相信互联网巨头们——这意味着允许Web2巨头控制和利用用户数据,将用户数据货币化,并继续封闭生态以阻碍社交应用创新。这种观点不仅否定了Web3 Social的意义,也否定了所有Dapp的意义,进而否定了区块链技术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以正本清源,厘清加密技术的第一性原理。
自区块链的第一个用例:比特币开始,其本质就已明确:Trustless,更具体而言,是以区块链等加密技术的设计作为基础,使用户之间的交易等交互动作可以不经对对方或对第三方实体的信任完成。譬如,用银行汇款本质上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但用比特币汇款并不基于对对手方的信任、也不基于对任何实体的信任——事实上,如果一定有一个信任存在的话,是对区块链技术的信任。密码学帮助我们在缺乏信任的情况下合作,而不用出让自己的信息,这是区块链带来的本质性改变。
但Trustless是否意味着冗余(Redundancy)?从实现(技术)层面,是的,冗余是区块链的原理的内置设计;从界面(用户)层面,不一定,这些冗余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增加逻辑加以解决。上面提及的二元论点的误区正在于此:混淆了实现和界面维度。也许这么做不符合原教旨主义者对区块链的极客式构想,但让一个有价值的技术走向Mass Adoption,才是保存和发展它的最优路径。

账户抽象得以创造chainless和gasless的使用体验,提供与Web2相媲美的用户交互。在这一基础上,链上社交将变得方便而不牺牲数据主权,基于链上社交协议和智能合约钱包的应用——包括游戏、社交媒体、交易市场等将会迎来崭新的用户体验革命。

V3 —— CyberConnect 的一小步,

                           Web3 Social 的一大步

从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探讨已经揭示了明确的方向:Web3 Social Mass Adoption是技术与人性互动的必然。我们将以CyberConnect为例,介绍这个先进而强大的社交协议最近的V3升级如何推动Web3的发展。

CyberConnect是一个典型的DeSoc产品发展案例。最近,CyberConnect V3带来了与ERC-4337兼容的账户升级,让这个最大也是最早的去中心化社交协议广受关注。CyberConnect正在建立最大的ERC-4337智能合约钱包系统,以去中心化的社交和身份将Web3带向大众。

在V3之前,CyberConnect专注于social profile和interest graph。其核心产品是CyberProfile和Link3。

CyberProfile是一个通用身份基础设施。它可以存储基本的个人信息、锚定用户的自主数字身份,将内容和社交关系与其身份联系起来。截至目前,CyberProfile总共被铸造了 1258952 个。

Link3是基于 CyberConnect 构建的用于构建和发现新社区的 web3 社交网络,它帮助顶级项目通过 web3 原生活动、帖子和个人资料吸引新受众并留住现有受众。可以说,几乎所有活跃的Web3用户或多或少都接触过Link3提供的服务。目前,Link3 中有2643 个经过验证的优质组织,项目方、VC和DAO正在使用 Link3 Profiles 作为其官方Profile,包括BNB Chain、Arbitrum、dYdX、1inch、Messari、Animoca Brands、TreasureDAO、Zerion等等。不到一年的时间,Link3 上举办了超过11550场活动,包括 AMA、圆桌会议和小组讨论等等。Link3 上的活动铸造了超过 11348758 万个 W3ST(作为活动参与证明的NFT),超过 100 万用户加入了 FanClub 并铸造了他们的 FanPass。

基于CyberProfile和Link3的珠玉在前,CyberConnect V3推出了CyberAccount——这是与ERC-4337兼容的账户,换言之,是智能合约钱包系统,可以和CyberWallet协同使用。上一章节中,我们探讨了区块链的技术特点与其和用户体验的冲突,这样的情况拖累了Web3 Social的Mass Adoption,而CyberConnect V3则利用账户抽象的机遇,与ERC-4337结合,为Web3用户带来chainless和gasless的社交帐户与钱包体验。通过CyberAccount和CyberWallet的融合,CyberConnect也做到了Social与Payment的融合,让DeFi、Social和其他可以被接入Web3生态系统都可以基于这样的产品结构得以结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互联”——“CyberConnect”。

通过CyberAccount和CyberWallet的升级,用户得以:进行传统社交帐户、手机和邮箱登录,并进行社交恢复;进行Bundler合约支持的交易打包,省略冗余操作;允许CyberConnect代支付gas,这是Paymaster合约所支持的,也是$CYBER的重要赋能之一——作为代付gas的支付手段。

基于账户抽象的智能合约账户体系,CyberConnect推出CyberGraph——智能合约支持的社交图谱,以联系用户身份与其内容和社交关系,并在EVM链上兼容。通过支持智能合约的社交图谱,创作者可以具有自己的内容主权,并通过内容订阅获得付费;社区和项目方也可以利用CyberGraph提供的中间件建立定义逻辑的社交网络,如某特殊NFT持有者才可以铸造社区的内容NFT等。

很长时间以来,一些Web3 Social应用一味模仿Web2社交应用,而后将非必要的数据上链,用冗余的结构破坏用户的本质,实则距离社交的本质越来越远,而离金融、逐利的特性越来越近,成为一种“套着社交应用外衣的资金盘”。CyberConnect V3无疑探索出了一条Web3社交应用的Mass Adoption之路:

1.  通过兼容ERC-4337的账户抽象,CyberConnect创造了chainless、gasless的媲美Web2的用户体验,让Web3真正可用、走向大众

   a.  无感的网络切换操作

   b.  允许账号的社交恢复

   c.  统一的gas fee代结算

2.  通过智能合约支持的社交图谱,让用户真正具有主权的创作者经济得以实现

    a.  内容的代币化:收藏

    b.  社交关系的代币化:订阅

技术从可用到用户友好,往往是一个显著爆发的增长节点。Web3概念仅仅诞生不到十年,受关注不到三年,期间DeFi Summer的爆发满足了专业乃至非专业用户的金融需求,GameFi的数度尝试也令我们遐想链上应用的广泛采用。随着熊市的到来,宏观上流动性的退潮让之前Crypto领域的问题暴露无遗:过度金融化、旁氏模型、复杂难用……市场正期待一个创造性的拓展user base的基建与应用方案,于是在熊市的黑暗中,我们看到了星星灯火:

让账户抽象与DeSoc协议结合,成为Web3世界的大门。通过去中心化、trustless、用户主权的社交与身份系统,我们得以将Web3引向大众。

在这样的社交基础设施之上,还会诞生更多满足Mass Adoption需求的用例。可以想见,未来的DAO、元宇宙、链上游戏等各种Dapp,都将绽放于CyberConnect和其他专注于拓宽Web3应用范围的协议如今构建的基建土壤上。

我们现在已经可以体验到Cyber Account和CyberWallet。CyberConnect正在推出为期2个月的CyberTrek活动:通过CyberTrek,用户可以成为CyberAccount的early adopter,并提前访问CyberConnect未来的ERC-4337兼容钱包:CyberWallet(wallet.cyber.co),抢先一步体验账户抽象的Web3世界,获得CyberPoints奖励并兑换为$CYBER。参与链接如下:link3.to/cybertrek

我有迷魂招不得——为Web3 Social正名

有一种流行的对Web3 Social的反对声音,认为Web3 Social是没有意义的,因为Web2的社交软件已经可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要。这个逻辑的谬误显而易见:Web2的产品满足我们的需要,并不意味着我们无需其他产品——当第一辆汽车发明后,一定会有更新的车出现,无论是更快或是更安全。

Web3 Social解决了两个问题:

1.  社交数据的平台壁垒。做过Web2社交产品开发的读者应该明白,在Web2世界中,想要做社交应用创新的一大壁垒就是用户数据——互联网具有将用户及其数据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开放或受限制地开放API,让用户的数据主权沦为Web2公司的所谓“护城河”。数据主权被探讨了许多,但真正的意义不仅仅是“每个人都拥有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交数据的主权”,而是“社交数据可以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被任何前端产品调用”。社交数据的链上化、协议化将降低应用开发门槛,让Web3 Social成为自由开发的公地,而非被大平台圈地的私家庄园。领悟到了这一层,才算是明白了所谓“去中心化”社交的真意。

2.  身份的非统一性。因为不同社交产品和场景彼此之间的割裂,让用户在不同产品上的身份是割裂的。社交产品之间的数据、信息往往不能互通,让互联网上不存在“完整的我”。学历、证书、会员身份、内容创作、资产情况等在不同的应用内分别得到验证,却没有完整的属于用户自己的统一身份来表示一个digital identity,不仅导致了用户的操作冗余,还增加了身份欺诈的可能性。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即可说明这一点——discord和twitter的bot与小号,为社区活动刷票。这一点可以通过SBT式的链上账户加以解决。

因此,Web3 Social的建立将带来社交互联网领域的开发自由与身份统一。穿越时间的周期,我们看好解决了用户体验问题的Web3 Social产品走向Mass Adoption,成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基建。

CyberConnect V3对账户抽象的结合则是Web3 Social伟大征程的第一步,在技术与社会的交互之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了Web3 Social对组织形式、社群形成、身份统一的影响和被影响。账户抽象和智能合约支持的social graph,将改变我们的兴趣小组、集会、组织和民主,在mass adoption的进程中真正成为进入Web3的大门——正如Web2的社交应用对用户的引导一样。

为Web3 Social正名,至此,雄鸡一声天下白。

内容:Arnaud
校审:Jialin, Yilan
排版:小姚
审核: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