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导读
我做教育,其实并不只是想做教育内容产品的产出,我更愿意去试图形成一个链上的学术共同体。
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就不再需要教育了。
未来人与人的差别极有可能是谁能够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谁就能在与人的竞争当中完成胜出。
我觉得数字游民,它一定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它只可能适合一部分人。
没有走过弯路的人生有的时候可以认为是浅薄的,而一个真正精彩的人生必然不可能是浅薄的。
01
“我的愿望是形成一个
链上的学术共同体”
小姚:
欢迎来到SeeGIRLS Web3她声音第三期,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小姚。今天我们的分享会邀请到了SeeSAO的Rebecca。Rebecca 是SeeDAO Web3 大学的联合发起人,也是Deschool 的联合创始人。
接下来就是请Rebecca老师简单的做一下自我介绍,然后跟大家分享一下进入WEB3 行业的契机以及相关的工作经历,好吗?
Rebecca:
好的,大家好,我是Rebecca。我是在2020年底进入到的SeeDAO,如果再往前说的话,我是在2017年进入到了这个行业。因为我在2016 年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非常的不好,需要做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所以2017年刚好是一个契机。
那我为什么要加入SeeDAO呢?其实特别机缘巧合,我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缘分。当时我去英语的DAO当中去逛,无意中发现了SeeDAO的一些文章,我觉得这个不错唉,是中国人做的,然后就这样进来了。进来以后发现,这不是一个小朋友们闹着玩的DAO。于是就留下来观察了很久,才决定加入,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心路历程。
小姚:
我看到你有做Web3大学和Deschool的发起人,所以,你为什么想要做Web3教育类的项目?
Rebecca:
其实在SeeDAO做教育项目,已经是我第三次做教育类的项目了。我最早接触教育项目是在2013年,当时我还在传统的媒体当中,我们面向的是产业互联网,是面向B端的,实际上那是相比消费互联网更加广阔的环境和天地。所以,我当时自然而然想做一个面向企业家和行业从业者的教育项目,换句话说,就是把互联网思维和传统行业的人进行对接。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吧,就没有做起来。
后来,在我入行区块链领域后,也就是2020年左右,我也曾想做过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其实就是面向Web3的,相较之前的其他项目要更加的聚焦。
这时候就要聊一下我的个人经历了,其实我既非金融出身,也非技术出身,我是做媒体的。所以,进到这个行业之后,该交的学费是一分没有少,哈哈。
因为金融行业是有专业门槛和观念门槛的,观念门槛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希望打破的一种垄断思维。这种垄断思维导致了金融行业里的人往往是没有做互联网的那么乐意分享,这种认知的壁垒本身就是垄断性的一部分。
换句话讲,如果像我这种“野路子”想要进到这个行业单打独斗的话,除了头铁几乎是没有其他的路径的。所以,我更愿意去把这一路的经历认为是一个幸存者,既然已经幸存下来了,我是非常愿意去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论去找一个方式传承下去的。
另外,我做教育,其实并不只是想做教育内容产品的产出,我更愿意去试图形成一个链上的学术共同体。在我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根源所在,它可以解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很多教育问题。不过,这同样也是一条很难的路,所以我们就边走边看吧!
02
“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就不再需要教育了”
小姚:
之前和你聊天时,你有提到以后可能会去做一些有关人本教育类的方向。这也延伸出了另一个话题,随着AIGC的发展,你认为在未来人类还需要教育吗?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Rebecca:
对,你提到的这一点就特别重要,这其实也是我最近发生的第四次转变。
坦白讲,在今年3 月份之前,也就是ChatGPT爆发前,我还依然坚持着相对传统和务实的教育路径。我会认为它可以解决许多现在的高等教育、学校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足的地方,本质上还是一种模式创新。
不过,当AIGC出现后,特别是用上手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很多底层的东西,在这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当中,会产生非常明显的自我怀疑感。其实,这就是促成我完成第四次转向的一个重要节点。
既然说AIGC是生产力,它会极大的取代今天由人来去填充的这些生产力,那么人之为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终究还是要回到一个人本的视角来去思考。
我这个人比较倔,会不断的去打磨自己所坚持的一些基本理念,其中有一点就是教育。我认为人是需要教育的,为什么?人之为人,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文明,是因为有认知以及群体生活的这种本能需求在,基于此,就必然有教育这件事情出现。如果我们相信这样的一个基本判断,那么就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就不再需要教育了。
谈到AIGC类工具,在我看来,在未来,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使用和理解工具,所以未来人与人的差别极有可能是谁能够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谁就能在与人的竞争当中完成胜除。
03
“Web3中的年轻人和数字游民”
小姚:
那么我们转回Web3这个行业来说,Rebecca对于现在想要转行或毕业后直接进入Web3领域的年轻朋友们有什么建议吗?
Rebecca:
在这件事情上我必须坦白讲,我不太鼓励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年轻人直接进入Web3。原因很简单,目前Web3还处在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其实它没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做的,同时它也是一个受周期影响很严重的行业。换句话说,这个行业是非常需要自驱力的,而自驱力它也不是一件多么浪漫主义的事情。真正有长持和后劲的自驱力是需要有非常厚的生存积累和经验积累的。
其实对于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我更建议先去找一份现在可以让你能积累到生存资本以及拥有闲暇机会的工作,然后再来尝试和参与Web3。
小姚:
是的。最近数字游民成为了一种趋势,很多人都想进入这个队伍里,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吗?
Rebecca:
首先我觉得数字游民,它一定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它只可能适合一部分人。所以现在问题变成了,你要确定自己是不是那一部分人。我对于数字游民这件事情的态度,现在还是观察中,我并没有办法确切的说这会成为一种未来的趋势,或者说是成为多数人都会去选择的某种社会状态。
04
“不要用余生去留住一个
谁都会有的20岁”
小姚:
这里还有个小问题,我和Rebecca可以说是代表着30+女性的一个群体,所以对于30+女性的职场和感情,你有什么好的认知和想法同大家分享一下吗?
Rebecca:
其实我已经30 尾了,我现在的心态和30出头的时候已经不太一样了,所以我现在更加期待的是40+,哈哈。
王朔说过一句话,“谁没年轻过?你他妈老过吗?”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性感,它是一种人生状态,一种态度。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受了这句话的影响,因此,我一直是一个不往回头看的人。谁没有年轻过?特别是女性,不要用你往后的余生去缅怀和留住一个谁都会有的20岁。
其实,20岁有的美丽只叫青春,但人生还很长,每个年龄段都可以有每个年龄段不同的美。如果你往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去缅怀一个早就离开你的10 年,这会是一个非常悲惨的状态,你浪费了太多关于美的体验的机会,我觉得这个是非常不值得的。
所以,对于我来讲,状态其实更多的是重新出发和接受,然后静待花开。30出头的时候,我也曾在那个时间点站在那个位置,今天你如果让我回头来看那个时间点,所有的心理的状态,包括迷茫、恐慌和不知所措,包括想做而不敢做,包括不想做又被迫要去做的一些选择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了。
这个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寻找,关键在于:能不能走的下来,闯的过去。只要能够走的下来,闯的过去,整个人是有机会打开的。最担心的其实就是在某一个十字路口拐错了弯,选错了方向。但实际上,如果你已经经过了30+的这十年,你会明白弯路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种浪费,它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弯路有的时候是必须要走的,有一些经验是需要通过弯路去积累的。没有走过弯路的人生有的时候可以认为是浅薄的,而一个真正精彩的人生必然不可能是浅薄的。
内容来源 | Suzie
设计排版 | Suzie
审核 | 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