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分享 | kc:恣意人生,向更大的世界奔跑
作者: SeeDAO
分类:
SeeDAO, Web3, 数字游民分享会, 数字游民, web3转型
直到上海疫情后,当时供职的公司决定解散,大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保持合作,我便正式开启了远程工作的方式,过上了数字游民的生活。
在物质生活层面,很实际的一个改变是自己的衣物变得很少了,我要用衣物基本一个行李箱就能装满,每次我去一个地方或从某个地方回到家,带一个行李箱就好,也不会每次将行李箱里的东西整理出来,这样我每次收拾都特别快,从准备到出发基本只要10分钟。在人际关系层面,我变得更容易打开自己了,每次遇到想要做朋友的人,就会更早的暴露自己的心思想法,也会在互动中保持真诚,因为我也很清楚错过这个时刻,对方或自己也许马上就要离开,去往下一个地方,我们之后可能不会再有这样互动链接的机会了,因而会特别珍惜珍重,如果磨磨蹭蹭,特别慢热的话,这样的时机就很容易被浪费掉或错过。成为数字游民到处游动之前,我会希望与朋友的友谊能尽量长久,但现在游动起来之后,今天的哪一次吃饭或聊天,可能就是我们在现实人生中最后一次见面,这种感觉会让我更珍惜当下的连接机会。Q:如何判断对方是否真诚?以及成为数字游民后与朋友的互动方式?自己在互动过程中一般会假设对方是真诚的。成为数字游民后,和朋友的互动方式有点兴之所至,说走就走的感觉。原来固定生活在某个城市的话,如果想周末约朋友出来玩,一般会在周四、周五就开始计划要做点什么。而游动起来之后,和朋友玩耍的话,一般是兴致来了就立马行动。比如我之前在大理的时候,早上起来吃完早餐后,我说想去喝杯咖啡,就有人说自己有朋友在某地开咖啡店,可以过去喝手冲咖啡,我们就花了2个小时开车过去喝咖啡。到那发现再走一半路程就到丽江了,那位开咖啡店的朋友就把店门一关,和我们4个人又一起去丽江玩耍了。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我们在生活中没有太多固定的计划,而是比较洒脱随性一点。另外,我们对话沟通也会更为直接,可能刚见面就会问一些很深的事情,这在数字游民群体之外的话,一般在相识半年以上的朋友之间才会发生。Q:成为数字游民后,如何迅速结识新朋友,融入当地社区?我认为结识新朋友有几种方式,一是你直接入住到一个数字游民社区,里头的小伙伴心态都比较开放,你很快便能结识不少新朋友,这些朋友大多也是数字游民,他们在流动到下一个地方的时候,没准会邀请你继续流动,这样会认识更多的朋友。对我而言,迅速融入当地社区算是比较顺畅的事情,因为我去一个地方,要么是去做项目,带有业务合作目的,比如去筹办合作hacker
house,要么是应邀在朋友的项目中帮忙,比如去内测社区之类,而我去合作项目的地点或者朋友选的地点,一般都和web3相关,在项目地或朋友身边自然会有一个数字游民的小圈子,就会结识很多新朋友,很快就融入了。Q:如何转型数字游民?哪些工种或有什么技能更适合转型?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是可持续的吗?可以先准备一笔钱,作为转型初期的缓冲,我认为这笔钱至少能覆盖半年左右的开销,即便这半年收入都是零的情况下,也有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让你较好的去探索。我认为转型数字游民没有工种或技能的限制,只要你有现金流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生活开支就可以,成为数字游民也不用等,或者要做了什么工作或学到什么技能后再转型。只要你经济够生活,而你又喜欢到处跑,也可以立马去做数字游民。web2和web3有很多对应的工种,具体来说,在web2做开发的程序员,也可以转型到web3继续做类似工作,像一些技术岗;在web2做商业分析或金融方向在web3也可以做类似fintech的工作;还有设计运营等工种也是一样。在web3中相当部分的工作都可以远程进行,web3可以说是转型数字游民非常好的一个切入口。关于数字游民生活是否可持续,这取决于自己。我认为无论选择什么生活方式,你都是在为自己负责。有些生活方式从外面很光鲜,但过程中可能有很多未知,要是在探索试错中没留足退路的话,一旦遭遇坎坷,可能会比较难受。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转型也会较为顺畅,也更容易实现生活方式的可持续。Q:哪些传统行业能入场web3或者与web3有较好的结合?如何进军web3?web3新风口来临时,可以做哪些积累或准备?哪个或哪类web3项目最赚钱?所有行业都可以入场web3,与web3结合起来。web3的底层其实是金融系统的重构,它的发展与大的经济周期运转紧密相连。当前,大家可能会认为web3的发展处于颓势,因为上一个经济上升周期刚跑完,导致web3的发展也处于低谷状态。不过,不少业界人士认为web3行业会在24年或25年的中期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到时候也许会有web3的叙事,web3也许会更加流行,更广为接受。我认为现在仍是入场web3的好时机,建议大家先去了解一些web3的底层架构。针对具体的传统行业转型web3,像有地产营销,可以去做web3做商务关系(business development,简称BD),或marketing一类的工作,这些岗位所需的经验都是高度相关或类似的。这只是一个例子,很多传统行业都可以进军web3。我再展开讲讲BD,目前整个web3很缺BD,了解web3的好BD很少。他要能充分理解项目在行业生态中所处的位置,也知道下一步如何推动项目顺着生态位置向上走,知道去联系什么类型的人,哪一类型的人和项目,为项目拉什么合作,是以做活动的形式还是项目联动的方式,在项目上互相接入,有没有为项目制定短、中、长期的计划,并很好的执行下去。对投资方而言,好的BD也能去链接关系,看大家怎么进行项目合作。还有一些万金油岗位,像UI、UX设计师,转型web3后可能和之前做的外包项目差不多。这方面的朋友可以准备个作品集,去web3招聘网站上投一下,没准就找到了合适的项目。想接外包的话还是要自己多去主动接触,我之前就经常在twitter上接到工作室的广告,问我要不要做平台流量推广,或者要不要做一些带你们的logo帽子或者包包之类的东西。如果你想要有一些自己的客源的话,可以直接去找项目,看哪些项目可以匹配到你的资源,然后直接去联系,大不了被拒绝,这没什么。我知道一些知名的项目招募平台,像abettterweb3,还有一个叫bitjob的公众号,都可以去看看,也可以在twitter上去找。你平时接触到什么项目,用到什么平台,体验下来发现它的设计很烂,就可以直接联系找到对方,说它一些设计不好的地方,然后你就可以直接报价。一般项目初期团队都很小,可能没有专职的UI、UX,你认为自己的作品集好看的话,然后报价也在对方预算范围内,基本上是都能达成合作的。风口来临之前的积累和准备,取决于技术方向。很多web3项目从设计层面来说,虽然玩法一直有更新,但底层逻辑都是迭代的过程,发展趋向有迹可循,你可以去CoinMarketCap,把迄今为止web3项目都看一遍,这样学习积累起来会很快。在技术层面几个大的主流技术栈,在原有基础上会往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发展出什么东西,我认为现在难以预测,但可以花时间去关注、理解相关的技术分野,如果你是程序员的话,现在就可以开始关注技术栈的内容。赚钱的web3项目的话,如果要找个地方上班的话,去交易所就挺赚钱的,交易所给的工资也很高,也不需要求职者对web3有那么深的理解,最近很多交易所也在扩招,想要进军web3的话,去交易所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应聘交易所的岗位可以结合你原来的背景,再突击恶补一些web3的知识,然后直接去投简历,我认识很多大厂出来的朋友就是这么做的。你可以找下top20的虚拟货币,挨个点击,了解下相关背景,没准直接面试就过了。只要你应聘的不是太策略类或像策划类的岗位,面试通过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另外,也可以去做执行类的岗位。基本结合你web2的经验,加上一些对web3的理解,直接去投简历面试,问题都不大。从web2入行web3之后,工资翻倍也很常见。如果你是自己做项目的话,牵扯的面较多,就不在这里展开了。目前web3中能做现金流的项目相对比较少,不过数据方向是其中一个,然后做to B的业务也能产生现金流。大部分自己创业项目还是先发行虚拟货币,然后在虚拟货币升值后逃离获取价差,这是一个产业链。我个人不推荐此类项目,我认为做有实际意义,也赚钱的项目,会比较好。Q:关于数字游民落脚点的选择?为何选择常居澳洲?国内哪个城市web3 会氛围好或成熟好?在哪个城市工作比较好,有无观察到特别的体验?我的答案不具有参考性,我落脚一个地方往往是机缘巧合,一般都是因为朋友在那里。我选择澳洲并非因为它是热带海岛或什么特别的原因,而是我在这里有住的地方,会很方便。我去一些地方也基本都是去找朋友,而朋友又基本都是做web3的,所以也跑了几个web3火热的地方,像泰国的清迈、越南胡志明市,以及国内的大理。澳洲的web3从业人员也挺多的。国内web3氛围比较好的城市,有大理。大理我有几个推荐的咖啡厅,像跳房子咖啡、利舍庄园、DAOSpace,都是web3从业者常去的。你可以进店坐一个小时,听到有人在聊web3的话,直接加入就好,一般大家都很开放,没啥架子。你可以碰到很多大佬级别的人物,你去聊天,他们也会认真解答你的问题。web3氛围较为成熟的城市,而不是指数字游民的话,基本也就北上深等几个城市,杭州算半个上海,大家在杭州设定也主要是因为离上海近,还有成都,那里有很多交易所扎堆。web3从业者一半以上基本都是远程工作,想要去某个城市线下交流的话,我还是推荐在深圳大鹏的社区,大家可以先去了解下。据我所知,最近有很多技术大佬都聚集在那里,我知道的就有5、6个,那边社区规模不大,可以说是含大佬量比较高了。另外,你也可以去大理。不过web3从业一般都太忙了,基本不出门,说哪个城市氛围成熟,可能线下都不太容易遇不到web3的人,反而在大理遇见这些人的几率高些。在哪个城市工作取决于你喜欢那些工作,以及看重什么因素,像我自己主要是先挑团队,后挑工作。城市的话,深圳偏技术的团队会多一些,杭州或上海投资人会多一些,大一点的项目投资团队基本都会在上海设办公室,北京之前有不少团队,后来因为政策原因,很多人员外迁了,另外北京也没有数字游民氛围的一个特质。观察到特别的体验主要像是房车,我有很多朋友都买了房车,但买房车你要先攒一笔钱。其实有个折中方案,你先买一辆普通的汽车,然后找专门的工作室帮你改造,最后达到从外观看是符合所上牌照的车,你就不需要去拿房车或大车的牌照,但内部有能按你的需求来定制的效果,比如你需要一个大书桌,不管什么样式的都能给你装起来,折叠的还是什么的,特别好。我当时逃离上海入驻DNA的时候,排队内测的小伙伴中有5、6位都有自己的房车。当时发现一位做web3的神奇朋友,他女朋友在杭州工作,也租了公寓,但他表示平时在公寓里面感受很抑郁,他就会在白天的时候开房车到郊外的某个地方去工作,特别神奇。Q:能聊聊线下数字游民空间么,如DNA?可否分享关于内测社区的体验?具体什么样的形式?很多乡村政府都有资助这样的空间改造项目,关于改造方案的话,只要能吸引年轻人入驻,应该具体怎么做都行。空间改造中有一部分资金是专用于聘请职业社区运营团队的,如何打造吸引年轻人的社区,如何盘活社区,这块的运营人才缺口很大。像DNA其实是从前年开始运营,在去年才内测完毕,它是国内较早主打数字游民的一个社区。社区运营团队与DNA的合约在去年底刚结束,就有很多乡村政府去接触他们,请他们去做一些长线运营。这种与政府合作的运营项目,在一些红线之外,做事还是有一定自由度的。政府也会和你达成期限较长的合作,期望你把整个社区做起来。现在的余村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它也有一系列组合政策,不单是针对数字游民这一身份标签,比如你在多少岁以下,又有创业的计划安排,可以向它申请各类创业补助。你还可以成为它的全球合伙人,这样就不需要你一直在当地,即便你去别的地方,只要能为它输送你的一些商业才能就可以。还有一个就是数字游民这个概念,可以跟余村签署一个长期运营合约,然后让这个运营团队把这一部分的社区给做起来。我认为很多乡村可以有这样的组合政策,实现把年轻人聚集在这个地方的目的。关于内测社区的体验,一般是这样的。国内有很多乡村振兴的项目,一般在地性很强,项目方希望吸引到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他们会在项目中纳入招揽数字游民的内容,也会找懂运营数字游民社区的人来帮忙。我之前有几个朋友去成都就是做这类事情。还有像杭州的余村,项目方通过与政府合作或接受政府扶持的形式,将村里的老旧小楼等建筑物重新专修一番,改造成适合办公的基础设施,为大家提供co-working的空间,再搭建一个小图书馆之类的设施,整体的社区会很有氛围。而在社区做内测的时候,你如果是资深数字游民的话,可能会得到社区的提前邀请,入驻内测。当时我去村里的时候就是处于非公开运营的内测期,里面的设施都免费使用。当然每个社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些其他的社区可能不会完全免费,但会给到数字游民一个较低的折扣。我有个web3的朋友在深圳大鹏发起了一个数字游民社区,离深圳近的朋友可以过去看一下。这个社区在海边,氛围很chill。据我了解,入住其中的基本都是web3从业人员,应该每天都会有一些相关技术向的讨论。想进入web3,最近又比较有空的朋友可以直接过去体验下,或许有机会能跟一些大佬聊聊天,这样的机会是很不错的。—
内容来源 | RayX
设计排版 | Ines
审核 | Ines